西湖娱乐 分类>>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西湖娱乐城- 西湖娱乐城官网- APP前赶

2025-10-20 17:16: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西湖娱乐城,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西湖娱乐城APP,西湖娱乐城网址,西湖娱乐城注册如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答案,就写在江淮大地的基层创新实践中。看滁州,盆栽蔬菜从田头“鲜”到市民舌尖;看繁昌,非遗香菜延链升值;看枞阳,科技孕育蔬菜好品质;看利辛,村头车间让农民变成“有薪一族”……当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精准对接,振兴便有了源头活水,发展便有了双向奔赴。一幅城乡共进、融合共生的新画卷便落笔生辉。

  芜湖市湾沚区桃园村的百亩向日葵花海吸引游客游玩拍照。(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玉实 摄

  10月16日清晨5点30分,夜色尚未褪去,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双庙村的“盆盆鲜”蔬菜种植基地里灯火通明。工人们轻手轻脚地将900余盆奶白菜、乌塌菜等搬上货车。这些“移动小菜园”承载着城市餐桌对新鲜食材的期待,即将发往南京、合肥、马鞍山、宣城等地的火锅店与大酒店。

  “咱这盆栽蔬菜跟普通蔬菜不一样,培育周期短,成熟后既有观赏性,又能采摘食用。全程带土运输,下锅前还在生长,鲜味一点儿跑不了。”基地负责人郭瑞照穿梭在大棚间,手里捧着待装车的盆栽菜仔细检查。

  一个半小时后,装满新鲜盆栽蔬菜的货车准时启动。司机拍了拍车厢板,麻利地跳上驾驶座:“这300盆要运往南京的几家酒店,得及时送到,晚了人家后厨该等急了。”这样的“鲜度接力”每天上演——清晨从双庙村基地出发,上午送抵城市餐饮店,下午再载着空盆返程。空盆回收后清洗干净,重新装土育苗,里面的黑土能重复循环使用,既降低成本又环保。

  “离家只有10分钟,月工资4000多元,工作不累,还有固定休息日,家里4亩地也没耽搁种。”69岁的双庙村村民龚后茂推着装满黑土的小车路过,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容里满是满足。基地有20名像龚后茂这样的工人,农忙时还会临时雇工,这让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村端起“绿色饭碗”。

  “这可不是普通土,是从俄罗斯运过来的优质黑土,一车就要5万块呢!”郭瑞照蹲下身,从盆里抓了把黑土,手指轻轻捻了捻说,“之前试过无土栽培,菜看着水灵,口感一般。后来摸索出自己调制黑土的法子,这才成了种好菜的独门‘秘方’。”

  风从棚外吹进来,裹着田埂的青草香。郭瑞照指着旁边的空地介绍,目前基地占地57亩,拥有10个大棚,种植了紫油菜、香菜等10余个品种,去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前不久,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建了育苗中心,菜苗供应更稳定。接下来计划再建6个大棚。“待这些大棚全部投用后,品种会更丰富,产能也能再上台阶。”他抬手拍了拍棚柱,眼里满是期待,“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蔬菜种植,让更多城里人吃上咱们种的新鲜蔬菜。”(记者 李邦军)

  10月14日,记者在位于枞阳县会宫镇的安徽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园区看到,近百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走进栽培西红柿的大棚内,只见果实累累,成熟的西红柿与绿叶、藤蔓相映成趣。

  “你们可以摘几个成熟的尝尝,我们的西红柿绿色安全,可以直接吃。”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学彪对记者说,他种植的西红柿主要施用农家肥,不打农药,并且是自然成熟,“我们的上市时间略晚,但是品质好同样不愁销。”

  记者注意到,大棚内的西红柿果实圆润饱满。对此,施学彪言语中透着自豪:“我们引进荷兰熊蜂为西红柿授粉,既节约了人工成本、减少了激素点花的环节,也不易出现畸形果和空心果,无论是品相还是健康都有保障。”

  走出西红柿大棚,记者看到,部分收获后的大棚内堆起了一个个整齐的黑色小土包。施学彪告诉记者,这些土包是自家的“宝贝”。

  “这些黑色土包来自附近养鸡场的鸡粪,经过发酵后转化为生态肥料。”施学彪介绍,使用生态肥料,不仅更加绿色环保,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口感,“这几年我们的化肥使用量明显下降,部分大棚甚至实现无化肥。”

  大棚外,运菜的车辆络绎不绝。施学彪告诉记者,近年来,枞阳县大力发展包括设施蔬菜在内的特色产业,他乘着政策“东风”,在蔬菜专家的指导下,锚定科技赋能、生态有机道路,进一步打响了蔬菜品牌。去年,公司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带动周边20多位村民长期在基地就业,年支付村民工资100多万元。

  “现在不仅有农技专家贴心服务,县里还积极牵线搭桥,让我们有机会与科研院所合作。”施学彪介绍,县里已经以项目化方式支持基地的萝卜育种保种,省科协也在相关项目上给予了支持,公司计划投入200万元建立“育苗工厂”,并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尝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让蔬菜产业越做越强,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丰富市民“菜篮子”。(记者 刘洋 通讯员 王章志)

  近日,位于利辛县巩店镇永昌社区的安徽祈斯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忙着对防火板材进行抛光。“唰唰唰”的作业声中,一块块板材成品被整齐码放,等待发出。

  作为永昌社区招商引资落户的“金凤凰”之一,祈斯新材于去年8月投产。社区利用19.8亩建设用地,申请衔接资金2200万元,建成1万平方米的两层标准化厂房,并租赁给两家公司,祈斯新材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张家港、蚌埠已有两家公司,永昌是第三站。”公司综合部经理沈李伟说,选择这里不仅因为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更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在这里投资,既能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长点,也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据了解,祈斯新材生产的板材具备环保、防火、防水等特性,广泛用于商场、酒店、医院等场所。公司年产值约9000万元,每年可为社区带来近90万元的收入,并带动近百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家门口上班,月收入4000元左右,我也成了‘有薪一族’。”正在车间忙碌的村民范东利笑着说。

  一楼的板材生产热火朝天,二楼的嘉亮服饰有限公司里,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公司负责人田震曾在浙江打拼近二十年,在社区的真诚邀请下,他与合伙人将公司总部迁回家乡。“社区告诉我们,回家乡一样能发展好。果然,厂房现成、配套齐全,我们几乎是‘拎包入驻’,干得安心也舒心。”田震说。

  嘉亮服饰以自产自销与代加工相结合,月销服装20多万件,吸纳10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员工肖成英高兴地说:“在这儿做衣服,不耽误接送孩子,工作家庭两不误。”

  永昌社区还成立了物业服务队,为入驻企业提供保洁、保安等有偿服务,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50万元,并实现首次收益分红。今年全年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

  “我们正在谋划打造永昌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永昌社区党总支、驻村工作队队长古典表示,今年又引进一家投资近亿元的服装企业,目前已动工建设,预计年底投产,将为社区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与发展动能。(记者 任雷 通讯员 汝平)

  阜阳市临泉县,主播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帮助农户销售红薯。(资料图片)通讯员 宿飞 摄

  10月16日,记者在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的香菜种植示范园看到,安徽农业大学汪承刚教授团队培育的“荻青1号”新品种长势喜人。汪承刚指着郁郁葱葱的白菜介绍:“这个品种产量高,更符合加工需求,它的叶柄长一点,也不容易变色,粗纤维含量少,口感更脆甜。”

  这片白菜正是制作荻港香菜的原料。荻港香菜有着5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我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繁昌区通过系统化推进六大工程,构建起香菜产业“品种培优—标准生产—品牌增值—融合发展”生态,探索出传统农产品现代化转型的“荻港模式”:通过“协会+龙头企业”联动模式,推动香菜产业标准化建设。2024年,荻港香菜生产量达2500多吨,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目前,荻港香菜约占据芜湖市场的70%份额,并进入长三角商超系统。

  在老街香菜坊新建的厂房内,透过无菌车间的玻璃,记者看到工人有条不紊地取出新鲜白菜的中间部分,再经过切丝、腌制等工序,将这些鲜嫩的白菜制作成远近闻名的荻港香菜。

  王强是老街香菜坊负责人,也是荻港香菜协会党支部书记。他曾在上海打拼多年,2021年回乡创业。他自筹资金4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先进设备,希望以“自我革新+行业引领”的姿态擦亮荻港香菜的金字招牌。

  “总要有人先迈出这一步。”王强这样诠释自己的选择。他通过示范性投入将生产标准提升至新高度,这种“领头雁”式的实践,带动了周边香菜加工从业者共同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道路。

  为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整合产业链,让香菜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荻港还创建了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荻港香菜产业园。据芜湖市临港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爱民介绍,产业园已初步建成,目前已引进2家加工企业,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可以容纳20多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园区不仅建设了标准化工厂,规范企业按照卫生标准统一加工生产,还建设了香菜苗圃育苗,以及冷链物流基地。

  “我们正推动荻港香菜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荻港镇副镇长周李平说,下一步,将以香菜产业园为核心,推动作坊式企业“集中加工、集中品控”,形成规模效应。(记者 阮孟玥)

  秋日的斜阳为阜阳市颍西街道七渔河社区的“云栖村”镀上一层暖意。空气中,新鲜出炉的面包,香气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惹得游客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有人深深一嗅:“真香啊!”还有人干脆循着香味,一路找起了面包房。

  面包房里,烘焙师吴任源忙得脚不沾地。他一边把整理好的面团送入面包窑,一边说:“一天得烤500多个面包,根本停不下来。”说起自家的宝贝,他话里都带着自豪:“我们的面包,从揉面到出炉,全是手工活儿。面粉、牛奶,样样都是真材实料。最特别的是,用这传统面包窑烤出来的面包带着果木香,外皮酥脆,内里软乎,别的地方可吃不着!”

  说起来,“云栖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个“村”,而是一座从城市边缘“长”出来的沉浸式文化游园。在这里,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亲子互动巧妙地融为一体。

  “‘云栖村’是个游玩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负责人齐海林说,这里地处古颍州西湖的核心区域,他们就想用这一方带着文化气息的热闹天地,为市民在家门口营造一片“诗与远方”,一个抬脚就能抵达的精神栖息地。

  在“云栖村”,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子。游客可以坐在帐篷里边撸串边听音乐,也可以跃上马背在专业场地上尽情驰骋、释放一把,还能陪着娃在梦幻的儿童城堡里探索奇趣世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解锁属于自己的快乐密码。

  游客桑晗一进园区,相机就没放下过。“刷了太多这里的视频,我今天总算来了!”她满脸欣喜,“这儿真是一步一景,太出片了!尤其是那烤面包的香味,一直勾着鼻子走,这几十公里跑得值!”

  七渔河社区党总支委员刘森算了笔“民生账”:“云栖村”为周边30多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一年发出的工资超过200万元;加上土地流转,每年还能稳定地为村民增加10万元的租金收入。这份“薪金+租金”的组合,实实在在地鼓了乡亲们的钱袋子。(记者 安耀武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凭空成像” 这家安徽企业将科幻变现实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凭空成像” 这家安徽企业将科幻变现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搜索